据统计,1998年至2011年,全球共有112283名跑者参加100公里超长马拉松,其中女性15204人,男性97079人,来自全球102个国家,其中73.5%的跑者来自欧洲。大部分完赛选手都来自欧洲,但该组中成绩最好的是日本选手,他们十次获得比赛最好成绩。
2010年至2015年马拉松赛事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德国、丹麦、日本、英国和韩国。日本拥有1.2589亿人口,但日本举办的马拉松赛事数量始终位居世界前10位。更重要的是,2015年,日本马拉松完赛人数首次超过美国。最古老的马拉松赛事前10名排名中,美国占据两席,南非占据两席,斯洛伐克、英国、北爱尔兰各占据一席,但日本占据三席。
上述统计数据只是日本马拉松在国际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明显现象的体现。重点是探究和厘清现象背后隐藏的原因。
一、日本马拉松的历史和发展
马拉松作为一项长跑运动,并非起源于日本,但日本长跑的历史并不亚于马拉松。日本长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00年至1868年的封建时期。当时的邮递员主要依靠双脚递送邮件,跨州、全国各地奔波。在1896年现代马拉松开始之前,日本曾举办过多次长跑比赛,获胜者大多是送信的邮递员。可以说,日本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拥有优秀的长跑运动员。
“日本马拉松之父”金栗十三
日本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 1911年11月举行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选拔赛上,被誉为“日本马拉松之父”的金栗志三在这次比赛中创下了2小时32分45分钟的成绩。世界最好成绩以秒为单位(当时马拉松赛道距离40多公里)。
但由于客观原因,卡努里十三未能完成1912年奥运会。通过这次比赛,日本政府看到了体育对于确立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价值。因此,为了赢得西方国家的尊重,实现与世界强国的平等,就以田径运动为突破口来实现这一目标。综合分析国内传统文化和国民身体素质的优势,马拉松作为一项源自西方的运动,迅速成为日本证明自己始终优于其他国家的重要手段。
在 20 世纪 20 年代和 1930 年代,日本经常培养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拉松运动员。从20世纪60年代、19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日本男运动员占据了世界马拉松的巅峰,成为世界马拉松之王。
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开展女子竞技马拉松比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之一,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世界上女子马拉松成绩最好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众跑步者参加马拉松的热情一直不减。如今,东京、大阪等城市的标志性马拉松在规模和挑战方面已与波士顿、纽约、芝加哥、伦敦和柏林的马拉松不相上下。
2. 日本马拉松运动的近况
一、公众对马拉松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
日本深厚的长跑文化,让诠释“胜利、坚持、自我超越”等精神象征的“马拉松”迅速融入这个大文化圈。因为文化是在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它决定了个体的大部分行为,使人们的行为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因此,马拉松运动也在人们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公认的文化模式,进而形成了对马拉松运动的价值认可。这种价值认知深深植根于人们的价值体系中,引导和影响着人们对马拉松的态度。参与热情。
据悉,日本每年举办1400多场长跑、马拉松赛事,最多时达到1600多场。报名首日活动众多,爆满。东京马拉松基金会宣布,2016年东京马拉松的拉伸比高达11.3。 2017年马拉松抽签比创历史新高,达12.2倍,共有321,459人角逐26,370个参赛名额。
2015年日本马拉松完赛前20名中(见表1),前10名赛事的完赛总人数超过20万人,前20名赛事的完赛总人数超过32万人。东京马拉松第一名的完赛人数高达35293人,赛事规格为全马35500人完赛、10公里500人完赛,完赛率超过98%。虽然也包括外籍球员,但即便如此,如此高的完成率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国内球员整体实力和积极性的充分肯定。
2.校园马拉松文化氛围浓厚
关于日本的校园马拉松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大学的“幼儿园马拉松”(简称“马拉松”)和“东京箱根往返大学马拉松接力赛”。每年,日本所有幼儿园的孩子都必须参加100~1000m的“马拉松”,这也是强制性的仪式。许多幼儿园还会实行“裸育”,在冬季为孩子们进行耐寒训练。其中,“冬季耐力跑比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
日本大学马拉松文化的代表是“东京箱根大学马拉松接力赛”,简称“箱根接力赛”或“箱根马拉松”。这是日本关东地区大学生的马拉松接力赛。箱根马拉松是由“日本马拉松之父”金南十三等人于1920年创办的,第一届箱根马拉松在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明治大学和东京高等师范大学四所大学之间举行。因此,早期的箱根也被称为“四四”。 “大学接力赛”。
目前由关东学生会主办、读卖新闻协办。每年1月2日、3日举行。 10 名选手每人跑了约 13 英里,从东京跑到温泉度假胜地箱根并返回,总共跑了 134.9 英里。在日本,箱根马拉松就像是精英跑者的成人礼,选拔优秀的年轻马拉松跑者。
为日本马拉松提供后备人才。箱根马拉松承载着日本大学的马拉松文化。其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赛事,可与日本职业棒球联盟的决赛相媲美。每年沿线有超过50万观众观看比赛,电视收视率高达20%。这项赛事人气高的原因有:一是比赛的残酷性。极寒气温下海拔落差860m路段跑;二是赛事的含金量。
几乎所有的日本知名长跑运动员都参加过箱根马拉松,参加这项赛事也成为了每个年轻跑者的梦想;第三,赢得冠军被认为是崇高的荣誉。
2016年第92届箱根马拉松比赛中,青山学院获得两连冠。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亲自接见了青山学院的教练员和全体参赛队员,可见国家对此的重视程度;第四,长跑冠军是校园偶像。在日本的中学和大学校园,长跑是学校体育比赛的必备项目,马拉松也长期以来一直是热门项目。
3、马拉松运动员竞技水平更高
作为世界马拉松强国,日本运动员曾多次夺得奥运会、世锦赛以及六次大满贯马拉松冠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马拉松运动员多次刷新世界最佳马拉松成绩。例如:圆谷浩吉、公原健二、宗梦、森佑子分别获得1964年东京奥运会第三名、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第二名、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第四名、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第二名。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
与此同时,日本女子竞技马拉松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 2004年世界女子马拉松前100名中,日本占据16个名次,其中5个进入前20名,11个进入前50名。2000年,日本运动员高桥直子获得悉尼奥运会女子马拉松冠军。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日本运动员野口勇再次为日本夺得女子马拉松冠军。但随着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东非的迅速崛起,日本竞技马拉松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通过总结1998年至2017年日本国内马拉松运动员的年度最好成绩(见表2)发现,男女马拉松运动员的最好成绩与世界纪录存在一定差距,成绩有持续下降的趋势。总结2011年至2017年一定时间范围内全马成绩的跑者数量(见表3),发现男子全马成绩排名前列的选手(成绩
最佳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成绩
日本选手野口睦
4、优质的赛事服务体系
通过查阅日本最大跑步网站Runnet、国内知名跑步网站(如:98Run、咕咚、爱燃烧等)对日本马拉松赛事的评论,并通过对参加过日本马拉松赛事的跑者进行采访,我们发现人们普遍对日本马拉松赛事服务持消极态度。评价很高。以东京马拉松为例。东京马拉松始于2007年,是亚洲唯一的“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事。虽然成立较晚,但名气却不是白来的。东京马拉松以组织最细致、服务最完善、医疗保障最安全而享誉业界。
为了筹备比赛,政府部门成立了一个全年运营的法人实体——东京马拉松基金会。其下属部门包括东京都警察厅、产业劳动局、文化局、建设局、港湾局、交通局、观光局等部门,拥有充分的谈判权力。处理事件事宜。交通方面,比赛开始前十天,将在路口、地铁、公交、公告栏等人员密集场所张贴道路管制路线信息,并给出替代路线。
因此,在人群大面积聚集期间,并没有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赛中服务,马拉松的重点、难点和亮点是志愿者服务和医疗服务。资深马拉松跑者认为东京马拉松无论从组织还是服务上都是最出色的。
一万余名志愿者的动员规模、分工、服务态度、专业水平都令人赞叹。在医疗保障方面,东京马拉松一般配备了40名救援医生、70名护士以及420名其他专业急救人员。赛事共设置15个救助站,上半场每5公里1个,下半场每2~3公里1个。每隔3分钟左右,就会有两名携带AED的志愿者在跑道边注视跑步者并进行紧急处理。
同时,穿着红色背心的专业自行车救护人员也会穿梭在跑者之间,18名医生将错时、等间隔地在赛道上跑步,观察跑者的情况。所有流动救护人员均携带GPS,方便指挥部指挥。因此,自创办以来已有20万人参加,从未出现过一名跑者死亡的情况,这在大型马拉松赛事中极为罕见。
比赛转播也是一大亮点。东京电视台播出长达八个小时。前两个小时为高水平跑者比赛转播,之后全部为大众跑者转播。还有数百张为跑者拍摄的独家照片、充足的补给、沿途观众的热烈欢呼、卫生维护等都可以用“细致”来形容。比赛结束后,工作人员会微笑着双手为跑者悬挂奖牌。
比赛结束后,更衣室、温泉足浴区、按摩区等均免费提供。整个赛事对跑者的尊重和对细节的关注,可谓严格落实“以跑者为本”的赛事理念。此外,大阪、神户、京都、名古屋等其他知名赛事也以其贴心的服务和不断的创意而备受好评。
三、对我国马拉松运动发展的启示
一、加强马拉松运动文化建设,提升跑者内在需求
日本马拉松最成功的一点是其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厚的文化氛围。每年举办千余场长跑、马拉松赛事。 2015年,前10名赛事的完赛人数超过20万人。箱根马拉松的观众人数达到了50万以上。 2017年,东京马拉松的完赛人数高达96%。这是世界知名的马拉松赛事。死亡人数为零。三尺厚冰,非一日之久。
这不是物质、制度等硬驱动力所能达到的结果。只有文化力量才能产生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内在动力。国内,学者陆元振在研究全民健身动力机制时认为,全民健身的硬驱动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文化驱动力的缺失,成为制约我国全民健身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
马拉松作为全民健身的领头羊,这种限制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加强马拉松文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首先,赛事主办方应以赛事为平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公众参与度和覆盖面,从而同时宣传和推广马拉松文化,增强马拉松赛事的社会影响力。
还要主动总结马拉松文化特色,提炼马拉松精神,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其次,鼓励国内优秀运动员参加赛事并以赛练兵,打破优秀成绩被黑人运动员把持的尴尬,利用本土明星效应推动马拉松文化传播。三是以跑步网站为平台,建立线上文化推广渠道,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推广网络结构。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通过举办和组织知识讲座、活动体验、校园俱乐部、训练营等多种形式,扩大马拉松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例如,2015年启动的大学生马拉松联赛,得到了全国主办高校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让校园跑者有了深刻的文化理解,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跑者的内生需求。
2、高校培养模式才是正道,合理的评价机制至关重要
大学训练是日本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的主要输送模式。大学田径队的教练到高中选拔有训练潜力的运动员。进入大学后,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和训练。最终目标是通过参加“箱根马拉松”等知名选拔赛,跻身优秀运动员行列。因为获胜的团队或个人不仅为学校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而且还可以获得大公司的赞助,为毕业后系统、科学的训练和比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这种“体教结合”的训练模式,为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作为“校园明星”,他们对学校和社会的文化建设也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不过,近期日本顶尖跑者数量的下降,也引发了人们对“箱根马拉松”的质疑。一些高校为了获得参赛权,过早、过度地培养运动员的能力,导致不少人因伤被迫退役。
只有今井正人、柏原龙二等参加过比赛的人还在训练和比赛。 1998年曼谷亚运会10000米冠军高尾贤治说:“箱根马拉松毁掉了我们很多运动员。”为了获得参赛权,日本高中和大学教练很少考虑运动员的长期发展,导致年轻运动员过度训练。 。相比之下,在中国,高校培养的优秀运动员却很少。学院培养模式的优越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日本高校培养模式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制定正确的培养选拔机制,才能趋利避害。百里。
三、大众马拉松与竞技马拉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通过分析日本马拉松运动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马拉松运动的发展路径在于民间。大众马拉松运动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扩大竞技运动员的选择,而是要在同一体系中共存,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例如,日本田径联合会(JAAF)规定以下马拉松赛事将作为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选拔赛。男子比赛分别是2015年北京世锦赛、2015年福冈马拉松、2016年东京马拉松、2016年琵琶湖马拉松。女子方面,2015年北京世锦赛、2015年埼玉马拉松、2015年大阪马拉松、2016年名古屋女子马拉松。
这种选拔机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日本竞技马拉松与大众马拉松的协同发展模式。此次选拔赛必将吸引国内高水平选手参加。这种明星效应无疑将带动公众参与者和观众的激情和活力。
同时,这种热情的氛围也将为高水平选手带来无限动力,为他们取得优异成绩加油。回顾国内马拉松赛事,虽然大众马拉松和竞技马拉松在同一体系中共存,但竞技马拉松的主力基本都是黑人运动员。国内高水平马拉松选手依然缺席马拉松赛事。
鉴于这种不正常的模式,当国内玩家处于劣势时,减少赛事奖金数额,专门为国内玩家增加奖金匹配是可行的。例如,2016年广州马拉松,中国跑者就有特别奖金,第一名获得5000元。虽然奖金份额不大,但说明为解决问题做出了探索性尝试。
4、树立“跑者为本”的赛事理念,打造品牌赛事
赛事是马拉松赛事的主要载体,赛事本身就是一种为跑者提供全面、人性化、高品质的服务,也是打造品牌赛事的基础。日本的许多马拉松赛事已成为国际知名赛事。原因在于,“以跑者为中心”的赛事服务理念植根于赛事服务的各个环节,而浓厚的赛事文化氛围是成就其国际品牌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国内马拉松赛事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虽然秉承“跑者为本”的理念,但也不乏在跑步过程中注重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人。众所周知,跑者是赛事的核心,是赛事的基础。只有以跑者为主体存在,赛事才能存在,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才能赋予城市新的文化内涵,才能传播城市形象。目前,国内马拉松赛事正处于量化发展和品牌建设阶段。
只有聚焦跑者,聚焦赛事细节,才能打造知名品牌,进而发挥赛事的辐射效应,反作用于全民健身、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系统。
我眼中的日本马拉松
夏丰源
我国著名的中长跑运动员。男子5000米国家纪录保持者
我当运动员的时候,代表中国队参加过国外比赛,接触最多的是日本运动员。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中长跑在亚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虽然现在西亚实力更强,但从亚洲血统来看,日本中长跑仍然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近年来,男子马拉松项目依然可以在国际比赛中角逐。取得良好的成绩。
日本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日本马拉松运动员一直抱有“我要练习”的态度,而我们的运动员大多需要教练的关注。这只是中日差距的一分。
在日本比赛期间,我亲耳听说有一位铃木员工住在距离公司27公里的地方。他每天选择跑步上下班,业余时间进行训练。 2小时12分钟左右的全程马拉松,在全国甚至连前十名都没有。这个结果在我国是稳定的。获得了冠军。因此,常年落后于日本并非偶然。如果我们想要超越别人,就需要我们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相关管理人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努力。
参考:
[1] Cejka N,RustCA,LepersR,et al.全球100公里超级马拉松的参与度和成绩趋势[J].体育科学杂志,2014,32(4):354.
[2]2011-2015年全球马拉松赛事数据分析[EB/OL]。分析/。
[3] 孙丽萍,刘峰,李宏伟。日本为何成为马拉松强国[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2):11-12。
[4] 托马斯·RHHavens。日本马拉松:长跑与公民文化[M].夏威夷: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15 年。
[5] 乔治·M·卡伦,李·加斯治安维护者。社会学的意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2。
[6] 日本对跑步有一种变态的痴迷[EB/O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zsbc.com/html/tiyuwenda/7073.html